有人说它们是
钢铁森林里沉默的诗人
用精密的纹路写下机械的韵律
有人说它们是
链接工业发展的金属纽带
用独特的形态搭建时代的篇章
它们高度统一,精雕细刻
以标准化的语言
在海陆空各领域完成使命
它们也可以大小不一,形态各异
既能承受万吨压力
也能守护毫米级的精密
它们便是
有“工业之米”之称的紧固件
千百亿颗零件汇聚
铸就起工业发展的“万顷粮仓”
△紧固件是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零件(或构件)紧固连接成为一件整体时所采用的一类机械零件的总称。广泛应用于各种机械、设备、车辆、船舶、电力、铁路、桥梁、建筑、仪器等。
镇海紧固件的故事起源于九龙湖镇西河村,一个与紧固件密不可分的小村庄。走进村庄,在主干道两边,一家家紧固件生产企业鳞次栉比,运货卡车往来穿梭,机器忙碌运转,顿时能感受到生产的火热……在这里,镇海紧固件撑起了一个“品牌特色”托起了一个年产值数几十亿元的“块状经济”。
镇海紧固件产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不少企业以家庭为单位由“小作坊”起家,逐渐做大做强。彼时的村庄,青瓦白墙的农舍里悄然萌动着工业的生机。此时家庭“作坊”铁锤敲打螺丝的叮当声与鸡鸣犬吠交织。首批办厂的人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曲折的摸索阶段,当时人人都没有经验,也没有先例可以参考和模仿。我们企业家们凭借着一股子闯劲去外地学技术再返乡,和去上海去买了机器、请了师傅,从此走上了“工业化”的初始之路。
家庭“作坊”虽小,但全家老小分工明确:长辈负责技术把关,妇女分拣包装,年轻人忙着跑销售做杂活。彼时的九龙湖镇,尚未完全形成产业集群,但西河村已通过亲戚带亲戚、以邻居教邻居的方式做起了产业。村里更是出现了兄弟帮都干得风生水起的“工厂家族”,因此紧固件技艺像种子般播撒开来。此刻起村里生产的螺丝、螺帽和螺栓这类紧固件,市场需求量远远超过了预期。不少企业接到了长期订单,从草根慢慢成长壮大。
随着生产的逐步扩大,村庄里的紧固件产业飞速发展。千禧年后,以主干道为中心,工业厂房迅速扩张,西河村经历了从家庭“作坊”向现代化产业园的转型。村内原本分散的紧固件生产户逐步集聚,形成了以紧固件加工为核心的产业集群。柴油驱动的老式机器被数控设备替代,村道上运输原料集装卡车越来越多。随着产业发展,越来越多的村民和外来务工者也进入了紧固件工厂,村庄人口飞速增长。
据不完全统计显示,从2001年到2024年20余年间,九龙湖紧固件产业产值从2亿元增长到超过50余亿元,紧固件企业从几十家发展到近200余家,从业人员由家庭成员到人员增长到近万人再到精细化生产下降到几千人,经历从简到到强再到优精锐蜕变。宁波紧固件特色“品牌”园区正逐步成型。
2011年,镇海区紧固件行业协会品牌指导服务站成立。接着,协会党委成立。镇海内的紧固件企业和党员纷纷响应号召加入,以行业组团发展的迅猛势头,推动行业整体不断成长。像螺丝一样坚定向心力,像螺母一样平衡缓冲力,像螺栓一样贯穿凝聚力,像弹簧垫圈一样蓄势待发,像铆钉一样锚定永恒……“紧固件精神”在行业中逐渐蔓延。
近年来,辖区片区的紧固件企业不再拘泥于产量的高度突破。高端定制、科研创新、精益求精逐渐成为了各大企业新的目标。智能化立体仓储、5G数字车间、“产、学、研”一体的研究中心……“卷”科研、“卷” 人才、“卷”改造……紧固件行业的向上内卷也让西河村这个工业村庄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2024年,品牌指导服务站81家会员企业,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46.5亿元。其中规上紧固件企业43家,拥有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8家,市创新型中小企业9家;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3家,省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2家,省隐形冠军企业1家,市企业技术研发中心5家……,在市、区领导的引导下和指导站推动下取得不菲的成就,但镇海紧固件工业化的浪潮并非一番风顺,可企业家们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敢为人先的胆识,相辅相生、相互成长。在时代的洪流中书谱写了一段传奇。
辛苦拼搏的企业家们授予时代馈赠也从来不忘饮水思源,修路造桥、送戏进村、提供岗位,不断反哺着周边的村民。“工业之米”汇聚,形成了哺育村庄的“万顷粮仓”。村民进厂做工,不用背井离乡,生活和乐安逸,外来人口数量逐渐增加,融入新的城市生活。
螺丝虽小,却能紧固时代的列车,螺栓虽简,却能连接世界的桥梁。我们的故事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机床上的火星、账本里的数字、实验室的微光……从家庭“作坊”到现代化工厂,从价格战到品牌战,从本土市场到全球供应链,紧固件发展故事是中国制造业不断崛起的一处缩影,更是民营经济拼搏精神的生动诠释,不断抒写中国智造的新故事。